乐鱼体育网页版:大理两地泥石流来袭这波操作成功避险
时间: 2025-08-05 23:07:47 来自:乐鱼体育网页版 浏览次数: 1
乐鱼体育切尔西:
2025年6月15日16时30分,大理州云龙县宝丰乡南新村因局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南新村第一时间组织危险区域35户125名群众安全转移避险。此次灾害虽造成3处道路中断、2间厩舍受损、81头猪冲走及部分生产资料受损,但由于预警精准、响应迅速、群众参与度高,成功实现人员“零伤亡这次成功避险,是云龙县深化“1262”机制落实、夯实基层群测群防体系、推动群众自治与政府协同高效联动的生动实践。
6月13日,云龙县气象局发布重要气象信息专报,预警6月14日至15日将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累计降雨量20-40毫米,局地可达50-70毫米,特别提醒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范。气象部门及时将“1262”精细化预报预警信息推送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并与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从6月15日13时到泥石流发生前,通过手机短信发布短时强降雨提醒5期,为避险工作赢得时间提前量。
收到重要天气预报后,云龙县政府迅速响应,要求有关乡实防汛救灾责任链条,派出干部下沉督导。宝丰乡政府于6月13日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深入辖区各村指导灾害应对工作,开展网格巡查防控,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宝丰乡南新村充分的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组织网格管理员、灾害监测员对房前屋后、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风险隐患发现早、处置早。
6月15日15时20分,南新村新安小组村民毛某发现河谷异响,察觉泥石流征兆后,立即联系南新完小教师预警;15时27分,村民张某放牛途中发现险情,迅速通知下游村民解某避险;南新村委会15时30分接到预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开展转移工作。仅20分钟,受威胁的35户125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至避险点,并设置标识标牌和警戒线分泥石流灾害发生,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这次成功避险,是云龙县群防群测工作的生动实践。从气象部门精准预警,到群众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再到基层干部高效组织转移,所有的环节紧密配合、层层联动。与此同时,县、乡简政放权,不搞事事请示,坚决把转移避险决策权交由基层掌控,让直面灾害的镇村成为抢险救灾的最快响应单位,为成功避险提供了制度保障。下一步,云龙县将继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吗,完善防治体系,守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精准预警 快速响应 高效避险——洱源县凤羽镇:成功应对“7·26”泥石流灾害经验总结
洱源县凤羽镇地处特殊地质环境,其辖区内的黑龙河、兰林河、铁甲河流域受骑龙山区域极端天气影响显著,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泥石流灾害侵袭,如2012年的“8·06”灾害、2021年的“9·13”灾害,都造成了人员受伤或死亡和重大损失。
2025年7月25日20时至7月27日20时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乔后骑龙山降雨144.5毫米(其中7月26日03:00至06:00降雨73.8毫米)、乔后降雨113.2毫米、炼铁降雨84.4毫米、凤羽降雨69.6毫米、西山降雨65.8毫米。7月26日至27日的降雨过程中,乔后镇和乔后骑龙山站单日降雨量刷新两站建站以来的日最大降雨记录,具体为:乔后镇7月26日日降雨量108.6毫米(量级为大暴雨),刷新了2021年“9.13”的101.7毫米记录;乔后骑龙山站26日降雨量为125.4毫米(量级为大暴雨),同样为该站2022年8月建站以来日最大降雨量。
面对集中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县镇村组四级经受住了“实战”检验,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目标,成为一次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
第一,预警信息精准接收。7月24日,在收到县气象台发布的强降雨《重要天气预报》后,县委县政府格外的重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县应急管理局)于25日及时发布。凤羽镇“闻令”即动,提前部署,强化对隐患点、风险点的巡查排查,并重点对黑龙河、兰林河、铁甲河流域及周边各村提前发出预警提示,要求各村通知群众做好转移避险各项准备。
第二,“1262”机制高效叫应。7月26日凌晨,骑龙山区域突发极端天气,04:20县气象局发布暴雨黄色预警,04:45迅速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明确凤羽镇为未来6小时强降雨重点区域。04:40许,县应急管理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严格按照“1262”应急叫应机制,电话对凤羽镇等乡镇进行精准叫应叫醒,要求各乡镇迅速下沉到村组,排查险情,对危险区域群众进行紧急避险转移。
第三,监测预警“吹哨”及时。接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叫应后,凤羽镇立即启动分级叫应。05:00许,坚守岗位的河道监测员在巡查中发现黑龙河、兰林河、铁甲河水位快速上涨且河水浑浊伴泥沙的不正常的情况,敏锐判断有发生泥石流的潜在危险,第一时间向镇、村两级报告预警。
第一,领导靠前,一线决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结合气象部门天气预测预报情况,多次深入一线调度指挥防汛减灾工作,在7月24日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后,对县防指办提出加强应急值守、叫应工作要求。7月26日05:00许,凤羽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在先后接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叫应和监测员报告后,火速赶赴铁甲、庄上、兰林等村,与村组干部实地查看黑龙河、兰林河、铁甲河水情,现场发现铁甲河河水已漫堤,黑龙河、兰林河水位持续上涨且裹挟泥沙。镇村两级现场紧急会商,一致判断极有几率发生山洪泥石流,必须立即转移危险区域群众。
第二,果断行动,高效转移。作出转移决定后,镇村两级干部迅速行动,立即通过应急广播向受黑龙河、兰林河、铁甲河威胁区域的群众发出紧急避险转移指令,指明转移路线(村内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包保责任人逐户敲门,重点协助行动不便群众快速转移。05:30左右,在干部有序组织引导下,庄上、兰林、铁甲3个重点危险区域的480余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完毕。
第三,急缓并重,清淤排险。05:45,黑龙河、兰林河相继暴发山洪泥石流,大量砂石冲入河道沉积,导致泄洪能力骤降,河水漫堤风险剧增,部分河堤受洪水及泥沙冲击出现损毁。为避免险情扩大,凤羽镇党委、政府迅速反应,立即调集挖掘机12台、土方运输车等应急救援装备,紧急开展河道清淤疏浚,争分夺秒清理淤堵砂石、树枝等杂物,及时保障了河道行洪通畅,有效遏制了险情蔓延。在基本控制住险情并继续疏挖河道的同时,凤羽镇毫不松懈,组织力量对现场及周边区域做全面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投入县镇村组各级干部群众420余人次,应急机械装备30台,排查并消除隐患点12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6处,有效防范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洱源县和凤羽镇严格落实“1262”应急叫应机制,在突发强降雨(7月26日03时至06时骑龙山累计降雨达73.8毫米)后精准叫应,监测人员在岗尽责,镇村两级迅速反应和果断转移群众,本次泥石流灾害成功实现了零人员伤亡的核心目标。虽然灾害造成了部分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包括:冲毁农田400多亩、灌溉水沟295米、人饮水管约500米,损毁河堤约50米,河道挡墙塌方300米、挡墙底部悬空150米,高压线户,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670余万元,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凤羽镇“7·26”泥石流成功避险案例,绝非偶然侥幸,而是科学防御、精准施策、高效执行的结果,深刻揭示了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的制胜关键,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第一,机制为纲,预警响应是生命线”精细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发挥了核心作用,确保了预警信息及时传导和应急响应的快速启动。该机制的落实打通了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和应急响应的“最初一公里”,它构建了气象预警→应急叫应→基层响应的闭环链条,解决了预警信息在基层“叫不醒、叫不应、叫不动”的顽疾。启示我们:必须建立权威、高效、直达基层的应急叫应体系,确保预警信息在风险前端“发得出、收得到、懂得起、动得快”,为避险决策和人员转移赢得无可替代的“黄金时间窗”。
第三,决策为要,一线研判是定盘星。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现场决策是避险成功的核心环节。在信息混杂、时间紧迫的压力下,镇村干部基于现场实况和丰富经验,果断研判泥石流风险并下达转移指令,避免了层层请示可能会引起的延误。启示我们:必须赋予一线临机决断权,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分级响应和授权决策机制。同时,领导干部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能在关键时刻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果断决策。
第五,系统治理,韧性强基是长远策。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恢复环环相扣,方能构建抵御灾害的韧性。“7·26”的成功,不仅在于临灾响应,也源于前期发布的预警提示、隐患点巡查,是对历史灾害教训的总结和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治理的结果。灾后快速清淤、排险则有很大效果预防了损失扩大和次生灾害。启示我们:防灾减灾救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坚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要持续投入,加强河道治理、山洪沟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动态更新隐患台账并落实整治,提升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和恢复能力,从本质上降低风险、增强韧性。
第六,协同联动,合力攻坚是保障网。从县级防控指挥精准叫应,到镇党委政府快速部署,再到村组干部、监测员、党员群众高效执行,以及应急、水利、交通、电力等多部门后续协同抢险,形成了强大的防灾合力。启示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建立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机制。要明晰各方职责边界,强化信息共享和资源统筹,确保在灾害应对的每个环节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磅礴力量。